“任老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家孩子下周就回学校?再这样下去,他这辈子就毁了!”
上周直播时,一位妈妈几乎带着哭腔问出这句话。她的焦虑我太熟悉了——微信里每天都有几十条类似的消息:“孩子已经一个月没去学校了,能不能给个快速解决的办法?”“他现在整天打游戏,我该怎么办?”“如果让孩子跟您咨询,咨询多少次他就能返回学校了?”
每当听到这些问题,我都会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个“三天返校”的孩子,后来怎样了?」
去年有个父亲来找我,他儿子高二突然拒绝上学。这位父亲是公司高管,习惯“高效解决问题”,对儿子使用了三招“速效法”:
断网收手机——结果儿子半夜溜出家,用借钱买的手机去麦当劳蹭网。
找班主任家访——孩子当场把课本扔出窗外。
承诺“只要上学就给买球鞋”——去了半天就逃学了。
最后孩子撂下一句话:“你们再逼我,我就从窗户跳下去。”全家这才吓醒了。
所有试图“三天解决厌学”的尝试,就像给高烧病人泼冰水——体温暂时下去了,病灶却更深了。
「为什么我们总想“快点”?」
有位心理咨询师说过:“厌学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生病的症状。”
但家长们的反应很真实:“症状?我不管!你先让他回学校!”“心理调整太慢了,能不能先解决眼前问题?”
这种焦虑背后藏着两个误解:
以为“人在学校=问题解决”,其实很多孩子只是“身体在教室”,心早就不在了。如果逼着孩子坐在教室里,对那些出现了躯体反应的孩子来说会更加难熬,甚至会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
低估了“情绪冻伤”的伤害,就像冬天赤脚走路,表面看不出伤,但脚趾已经冻僵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不能去上学,都是从最开始的一周只有一两天不能去,到一周两三天不能去,最后发展到彻底躺平在家的。这都是因为大多数家长是没有办法从最开始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其实是生病了。
「真正的复学,是从“土壤”开始的」
去年我接触过一个案例:初三女孩小雯,休学半年,父母试过所有“速效法”无效。后来他们做了三件“慢得出奇”的事:
第一阶段:停战
把“明天去上学吗?”换成“今天想吃什么?”
当小雯通宵玩游戏时,妈妈不再砸键盘,而是放碗馄饨在桌上
第二阶段:充电
爸爸发现小雯画游戏同人图,专门买了数位板,并且鼓励她说:“爸爸相信有一天你可以画得比原作还好!”
全家每周五晚一起看烂片,边看边吐槽,建立新的快乐记忆。
第三阶段:发芽
三个月后,小雯突然问:“我们班春游去哪?”
半年后,她让家长去联系班主任,商量“先每天去上两节课”。
现在的小雯已经考上美院附中——而这一切的起点,是父母先放下了“立刻返校”的执念。
「如果你现在就想要做点什么」
今天就能用的“灭火话术”
当孩子说“我就是废物!”时,回答:“是啊,妈妈小时候数学考20分也这么想。”在此刻,共情比纠正更重要。
当孩子砸东西时,你可以说:“需要妈妈陪你安静会儿,还是想自己待着?”给孩子选择权,把掌控权还给孩子。
立竿见影的“家庭微调”
在家里设立一个书架,哪怕只是摆几本杂志。家长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多拿起书本,哪怕只是在装样子。
每天晚饭后全家散步10分钟,不提“学校”,不提“学习”。
最后的真心话
我知道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会失望——你们想要的是“三天让孩子返校的秘籍”,而我给的却是先修好“家庭土壤”的锄头。
但就像农民不会对着枯苗吼“快长高”,我们也要学会问:“这片土地缺了什么?”
孩子不是不想好,而是不能好。他/她也不是不想去学校、不想学习,而是他/她的心理没有力量了。当你不再追问“什么时候”,转机才会真正开始。
不把目光盯在“什么时候”,而是放在孩子所生活的那片“土壤”上,我们才是真正走出了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THE END
下一篇:没有了